01
被歧视的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当然不能代表全部能力。
可是你没有学历,对不起,恐怕连发挥能力的机会都没有。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在微博上特别火。
有些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反映,在找工作时遭遇了歧视。
有企业在招聘问答环节中直接明确回复,“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有的HR更是直接表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等于没读,“非全日制=本科生”。
其实,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专门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规定从2016年12月1日开始,全国研究生将正式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实际上,两者在录取分数、学习时间、毕业难度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人们早已在心里默默认同:全日制比非全日制含金量更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也难怪有人说:付出既然不一样,为什么要一视同仁?
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到底冤不冤?
就读非全最大的顾虑,无非是读完出来学历不受肯定。
遭遇HR的冷眼,学历和工作经验两头落空。
非全遭受的冷遇,是从一贯被贴上水货标签的在职研究生流传下来的惯性歧视。
在职研究生被鄙视,主要在于其“宽进宽出”的政策。
而这,正是非全改制最重要的一点。
学历的含金量和其难度是成正比的,和全日制拉平了入学的难度,解决了“进”的问题,接下来就要关注“出”的问题。
非全学习的时长集中在周末,形式有点像夜大速成班,时间短剂量大,学生接收的效果如何很难说。
另外,不同学科受到的限制也不同,比如金融、外语类等偏理论的学科。
全日制和非全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两种学制的教学不会相差甚远。
但是电子、机械等需要花时间进实验室研修的工科专业,非全和全日制学生对项目投入的时间、精力就有很大差别了。
学习质量难免大打折扣,被HR歧视也并非毫无缘由。
但说到底,这件事又一次暴露了社会的残酷真相:学历这东西,大家嘴上说不重要,心里却看得很重要。
公司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简历筛人却清楚分明。
的确,公司招人,想要在几十分钟内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学历,所以才有“非985、211的简历直接扔垃圾桶”。
对普通人而言,学历上差一点,人生就差一截。
倒不是说没学历就不能成功,可是你要付出许许多多,才能弥补上学历的差距。
这就是所谓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残酷却有道理。
所以,好好读书真的很重要,也许它不能保证你站上巅峰,但大概能保证你不会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
而那些总是劝人学历无用的人,不是真傻,就是真坏。
你若深信不疑,早晚要被现实狠狠打脸。
02
读书和不读书,差别究竟在哪里?
在国庆黄金周的时候,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非常火热。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就是开国大典。
在大典上要第一次升旗我我们的五星红旗。
黄渤饰演的技术控就是负责做好自动升旗装置,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天安门广场上的阻断球早已经生锈坏掉了。
这也就意味着,国旗没办法卡着节奏停到旗杆的顶端。
于是,他们发动群众寻找一种金属,用这种金属铸造新的阻断球,从而保证在开国大典上正常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群众热情是有的,但是结果却微乎其微。普通群众怀着赤诚之心捧来了他们珍视的宝贝,例如长命锁、黄金、戏曲用刀具、子弹壳等等。
这些东西,承载着满满的爱意和期许,但实际上此时此刻毫无价值。
关键时刻,一名穿着布衫的清华教授拿着一块实验样本,来到了现场。
正是这块样本石头,让五星红旗正常升起。
会读书的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找到方法,打开破局。
而不读书的人,在面对困难和迷惑时,只能凭借热情和蛮劲横冲直撞。
幸运者偶得一条生路,不幸者从此销声匿迹。
03
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前几天,有一个很扎心的新闻。
双胞胎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接力帮妈妈在工地打工。
被保送到北大直博的李国安和同样被中科院录取的哥哥李国平一到暑假就回老家做工,一边做工挣钱,一边照顾母亲。
在同学要么在国外旅行,要么在家里舒服度日的时候,两兄弟却在工地上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的大夏天里,两兄弟要连续作业8个多小时,唯一的工作就是从钢管上卸下连接扣。
而这会给他们带来每天300元的收入。
有人说:你看,读书有什么用,北大博士不还是在工地搬砖吗?
没错,上一代人的贫穷,让兄弟俩不得不继续品尝生活的苦涩。
可是他们的下一代呢?
等到兄弟毕业找到体面的工作,他们的下一代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起点,再也不用在底层里尝尽人间冷暖了。
阶层跨越,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一纸学历,就是你跨过那道门槛的垫脚石。
前段时间,考研报名截止,今年的报名人数达到290万,比18年激增52万,增幅达到21%。
于是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考研人数年年增加?中国学生越来越不爱工作了吗?
其实不是大家不爱就业,而是形势逼人。
中国社会早已经进入人才高消耗阶段,以前那种不看学历的上升机会越来越少。学历,早已从稀缺品变成了必需品。
没有学历在人才市场只怕越来越难。
时常有人说:学历没用。
可是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你就发现,博士对硕士,硕士对本科,往往就是“降维打击”。
你把学历当废纸,市场把你当废物。
教育学家张雪峰曾说过: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在今年的九、十月份到齐齐哈尔大学去看一看,什么样的企业到齐齐哈尔大学去招聘。
你再到北京看看,什么样的企业到北京科技大学招聘,你再看看什么样的企业到清华北大招聘,他们给这个学生多少钱一个月的工资,你去看一看,你就知道了。
世界500强企业都告诉你学历不重要,但他们不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员工。他们都是骗你的。
这世上的残酷真理就是:不吃学习苦的人,就要吃生活的苦。
读了书,不一定混的多好,但是不读书,你要付出的辛苦更多,要越过的障碍更大,你的阶层晋升之路的代价要更惨重。
学历当然不能代表全部能力,可是你没有学历,对不起,恐怕连发挥能力的机会都没有。
04
你可以学历不高,但不能不读书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更残酷的是很多人都是踏入职场后才明白原来学历真的非常重要,纷纷感慨“悔之晚矣”。
但是,正如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维克多.E.弗兰克尔所说: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选择态度的自由。
面对因为学历问题造成的就业市场上的差别待遇,你可以选择自暴自弃、得过且过,也可以选择持续读书,为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开挂。
雷海为,就是后者。
雷海为是本是杭州市一名普通的外卖小哥,业务爱好就是古诗,13年如一日刻苦读背。
终于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外卖小哥雷海为打败了北大的文学硕士,赢得了冠军。
一边是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雷海为,一边是北京大学的硕士。
两相交锋,本是毫无悬念。
此时此刻,雷海为却凭借海量的知识积累,超越了学历的门槛,赢取了桂冠。
同样,在职场上,你可以哀叹世界500强的企业,因为你的学历不够高,永远关上大门。
你更可以选择,在漫长的岁月里日拱一卒、持续精进、重换新生。
人在职场混,学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让低学历禁锢了你的人生。
读书,就是打破学历禁锢魔咒的唯一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