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其实这是共性,通常情况下,在美国给到零售端是50%的利润,lego这些大品牌一般只给到15%-5%。算上上架等成本,其实渠道是亏钱的,玩具反斗城在美国卖lego就是亏5%-15%在卖,只是美国竞争程度没有那么激烈,所以相对看起来没那么严重。
纸尿裤加工厂投资多少
D:自有品牌一直是个通路品牌(渠道)利润考量的利器, Watsons、沃尔玛等等,包括国外一些通路也是如此。
虽然打折、降价、买一送一等促销手段早已屡见不鲜,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优惠活动的产品总是比没有优惠的产品先吸引人眼球。在优惠的基础上,一个创意的促销方案必然更能打动人心。
作为母婴产品的销售者,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从而维护品牌信誉十分重要。红极一时的三鹿奶粉曾因”毒奶粉”而受到社会诟病,从此销声匿迹。
开母婴店利润分析
A:我认为这是正常的,渠道需要生存,但是仅靠扣点不够,而且很多渠道对大品牌是免费的,甚至还要给品牌商贴钱,这种情况下总得用自有产品找回来。
随着“80”后和“90”后群体逐步加入生育大军,昔日的“熊孩子”纷纷升级成为“熊孩子”的父母,年轻一代的潮爸辣妈拥有全新的育儿理念和消费观念,也更加重视从孕期、临产期、婴儿初生期等各个时段用品的质量安全和使用选择。从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年轻的妈妈们聚在一起绝大部分的话题就是孩子,并围绕着孩子的日常生活用品展开讨论——
阿里做的淘宝心选好像就是自营,这个号称永远不做自营的阿里来说,还是挺震惊的。不知道这个淘宝心选的战略地位如何。京东已经做了很多自营。线上的从阿里京东到蜜芽网易严选,几乎都做了自有产品;线下大一点的连锁店也几乎都有自己的自有产品。
在年初的一次母婴企业家颁奖盛典上,育儿网CEO程力曾表示:“对母婴人群而言,最好的服务,最好的示爱方式不是山盟海誓,而是跟最重要的伙伴即母婴用户在一起,我们既然很难改变她的心智,没办法让她变得更忠诚,没办法找到更好的入口,没办法更好的获客,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用户失去的时间场景里面,无所不在的给她们提供细枝末节的服务,努力成为用户如如影随形不可或缺的好伙伴。”
母婴店一年利润怎么样
A:平台做自有品牌看几点,第一,看行业品牌辨识度强否?平台肯定不敢碰奢侈品,因为自身的逼格拉不上去,第二,看技术门槛如何?平台同品牌不同,肯定不止一个品类,也养不活那么多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像手机这种还是属于高技术门槛的产品,做起来必死。只能挑专业度不高的,易代工的产品做。
蜜芽的事,我个人很好奇在资本对业绩的压力下,兔头妈妈甄选和原主营业务部门如何协调,位置如何摆?我从06年就遇到过,有参与实操的,也见过身边这样的案例,貌似没有一个非常成功的,真心希望蜜芽从模式上能有所突破。
B:据我所知,京东考虑过手机,前一两年也尝试过电视,最终还是没有付诸行动。这个比例,这个度,很关键,但是确实很难把握。
例如某门店为了凸显其销售奶粉的品牌质量,与品牌商合作一起在当地开展“寻找低过敏体质宝宝”的免费的产品派送活动,同时需要消费者给予消费反馈报告与孩子饮用该产品的照片,在活动结束后将征集来的儿童照片在门店内做成照片墙,并标注孩子姓名与家庭住址。
这个活动不仅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消费者的目光聚焦在该门店身上,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门店和产品的美誉度。
D:贴钱是因为品牌有流量,品牌做大了就是如此,假如我开个母婴店,纸尿裤没有花王,好奇,大王之类的我的消费者就会流失,我没有它们就去别人家买。简单点说,品牌产品属于引流属性,一般购物习惯不会进店只买纸尿裤,奶粉的,还有其他辅食,玩具用品之类的,通过品牌产品引流,留住消费者,然后导购极力推荐介绍一些高毛利的。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快乐每一天,因此一个好寓意的产品的名称往往更能打动年轻的父母。
A:平台有一定的自有品牌很正常,但是有所节制很关键,不然对谁都是伤害,应该保持在一定合适的比例,以后说不定京东、天猫也有。
英国母婴品牌Mothercare是一家专门出售婴幼儿服饰、玩具、贴身衣物、家居旅行用品(如摇椅、轿车坐垫、床铺、洗浴用品等)的大型品牌店。